參考消息網10月24日報道 美媒稱,自2009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加大力度,積極謀求國際石油合同。2009年,沙特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首次超過對美國的出口,中國也大筆投資沙特的煉油行業。不過,中國的石油投資并不止于沙特,2011-2012年還盯上了加拿大的石油生產資產。
據《今日美國報》網站10月18日報道,中國能源行業有三大國有公司:一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另一個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石油生產企業;還有一個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上是一家煉油企業。
報道稱,然而最近,中國大力投資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中游業務,而中國還沒有一家國有公司專門經營中游業務(該行業中將石油和天然氣從出油氣井輸送到煉油廠將石油變成液體燃料的部分)。
中國最近達成的中游協議之一包括從伊朗到巴基斯坦建一條輸送管道。盡管美國反對,但這條管道正在鋪設中。然而,所說的理由不是為了滿足中國的能源消費,而且幫助緩解巴基斯坦當前的能源問題。
中國最近的另一個中游輸送管道協議是同俄羅斯達成的。與從伊朗到巴基斯坦的輸送管道不同,達成這個輸送管道協議的目的是滿足中國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這條輸油管道將把原油從俄羅斯輸送到中國的大慶。
報道稱,這可能是中國快要成立一家新的中游輸送管道公司的原因。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中國政府將開始將輸送管道資產從上述三家最大的公司剝離出來,然后將這些資產出售給民間投資者。該報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削弱國有企業自成立以來就享有的壟斷,將在能源行業內部帶來更多的競爭,從而有望減少中國能源行業一直存在的腐敗。
雖然這表面上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這些做法的影響或微乎其微。
報道稱,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只出售中游資產。那些國有企業仍然壟斷著上游和下游資產,而將成立的新公司將對中國油氣行業的中游業務享有新的壟斷。成立新的中游公司非但不會帶來競爭,反而更有可能被用作中國政府幫助監控能源運輸和流動的一條途徑。
報道稱,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成為能源領域的主要角色。基于需求,中國的原油消費年增長10%。僅今年夏天,中國已經同三個不同的國家達成了兩個新的輸送管道協議,而且中國也在積極地補充其戰略石油儲備。
鑒于中國能源部門龐大而且在不斷擴大,因此政府要成立新的中游公司是合乎邏輯的,以便政府能夠監控能源的流動。
報道稱,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外,中國將考慮組建新的輸油(氣)管公司來擴展在油氣領域的影響力。(編譯/劉宗亞)